2007年5月15日星期二

尼采

《非理性的人》一书的第三部分专门介绍了四位著名的存在主义者:克尔凯廓尔、尼采、海德格尔和萨特。在尼采部分,本书作者威廉•巴雷特说:“很多哲学家认为尼采是一位没有体系的思想家。这一错误观点大多系根据其作品的外形。”海德格尔曾特地呼吁过人们要注意一个不被承认的事实:尼采是一个非常有系统性的思想家。这可以说明甚至一些很高明的人,也误读了尼采。我虽然不是哲学家,但也有这种朦胧的感觉。我偏爱商务印书馆的书,有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狄德罗、梅特里、罗素等人的书,却没有一本尼采的。我曾多次在书店翻看尼采,怎么都集中不了注意力。他那散文体的一惊一乍的布满感叹号的哲学总让我产生其不够严谨的错觉,而且大量的隐喻也令我费解。——这好像是文学作品了。就我个人偏狭的理解,在开启民智这个功能上,文学主要面向庸人,形式大与内容;哲学才是针对智者,内容比形式重要。至于说到文学的美学意义,就不能和哲学比较了,那才是文学存在的真正目的。

形式上与尼采相反,斯宾诺莎用公理推导定理的模式阐述伦理学,枯燥无比,又严谨得过头了。至少对于我来说,阅读《伦理学》的难度不亚于我高中时学习《解析几何》。因此我还是喜欢叔本华和罗素那种见解独到、言词犀利、毫无废话、一针见血的文章。

我看书还有个特点,就是有原著的话,便不看另一人对原著的解读。——我不想吃别人嚼过的串了味的东西,不想让某人的理解影响到我。这种洁癖无疑是愚蠢和狂妄的,我没有足够的智力和学识看懂所有的书,尤其是哲学;事实上我能独立看懂的少之又少。这次恰好看到了巴雷特对尼采的介绍和简要解读,才渐渐发现尼采的伟大。因此我决定下次去书店的时候,先拎回来一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