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马公墓志铭》里,记载了马三宝父亲的生平,第一句是这样的: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所以我们知道马三宝的爸爸叫马哈只。哈只这个古怪的名字是个尊称,意为“巡礼人”。马哈只是穆斯林,曾长途跋涉去麦加朝圣。在十四世纪,能从云南干到沙特,绝对是个壮举,所以家乡人都毕恭毕敬地称呼马哈只。
史料记载,马三宝生于明洪武四年,其实并不准确。我有一个神经不太正常(他本人并不承认)的朋友侯存景,在中国地质大学读博士,专业是石油工程。硕士毕业时他为了能去中东一带搞油层研究,有段时间频繁地参加马路对面北京语言大学的联谊会,最终如愿以偿地交到了一位女友——亚欧语系阿拉伯语学院的一名约旦籍助教姬玛。姬玛却没能在他出国的事情上帮什么忙,侯存景在大使馆遭到拒签,闷声不吭回来后就有点举止异常:比如他声称不再叫侯存景,强迫大家称呼他为侯赛因——反正叫别的都不答应;每次洗完澡后还用毛巾缠在头上,并将打结后的一截从一侧垂下来,就像阿凡提一样。与此同时,他对姬玛也冷淡起来,在这一点上完全失去应有的绅士风度——就算要甩,也应该再过两个月,寻个其它由头吵一架,比如饮食习惯什么的,别让人看出来是为了签证的事。
善良的姬玛为了挽回侯赛因的心,或者是担心他持续地魔怔下去,就每天晚上给他讲一个小故事。姬玛深谙中国文化,通读过三言二拍今古传奇和种种稗官野史,并和阿拉伯民间故事融会贯通。只讲得侯赛因五迷三道欲罢不能。渐渐地,侯赛因迷上了这些神头鬼脸的叙述,在校方一贯宣扬的求实精神的感召下,这个地质理工男开始用掘地三尺的习性考据姬玛的故事。随着资料掌握越来越多,侯赛因惊讶地发现,姬玛并非信口开河,她的故事也似乎能找到历史依据。
侯赛因说,当年来自万里之遥天朝上邦的马哈只在麦加被当成贵客,还有幸得到了哈里发的接见。哈里发得知马哈只尚未婚配(其实马哈只说了谎话),就将一名貌美的婢女许配给他。马哈只在麦加住了一年,生下了一名男孩起名辛伯达。马哈只在云南另有妻室,只是没有生育。他决定带着孩子回乡探亲,并许诺次年返回。马哈只回到云南后,给儿子起了中国名子马三宝。洪武四年的时候,马三宝其实已经一岁啦。
马哈只在家乡一住就是十年,到了洪武十四年,他想要回到麦加看望小媳妇时,却赶上了朱元璋平定云南。明军在云南掳走了大量的男童,统统阉割以充实成立不久的后宫。马三宝正是这批倒霉孩子之一,他早早地被绝了育,带进北京燕王府,做了朱棣的侍童。
十八年后,也就是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抢班夺权。征战三载,攻克都城南京;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三年里,马三宝随燕王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这足以说明雄性激素并非勇气配方里的必要物质。遂被明成祖赐姓郑,名郑和。
赠和就是恨巴达。侯赛因语焉不详地说。我在宿舍水房里碰见他时,丫嘴里含着牙刷,头上斜包着毛巾,造型非常地欠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