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7日星期三

为什么是袋鼠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要弘扬真善美,就要先让大家认识假恶丑。要塑造一个英雄,就要先创造一个反派。时穷节乃现,板荡识忠臣;大雪压青松,青松才能装。所以每一部动画片里都需要一个兢兢业业痴心不改的反面角色,来为英雄制造麻烦,凸显其高大全的光辉形象。历来担此重任的都是一些肉食者鄙的家伙,比较经典的有大灰狼、剑齿虎、国民党,甚至是名叫Tom的家猫。不过后来观念发生了转变,开始走向对传统的颠覆,比如在《小红帽》里连素来属于弱势群体的兔子都成了贪婪邪恶的化身。而在《霍顿与无名氏》这部动画片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一向出镜率不高的袋鼠居然也担纲反角了。

袋鼠有什么资格出演这么重要的角色呢,首先来看看她与众不同的特点:昼伏夜出,直立行走——准确地说是跳跃,有个育儿袋,视力很差。这些要素让我们想到什么?来映射一下:昼伏夜出表示心里阴暗,强劲的弹跳暗示了冒进的作风,育儿袋则是将新生代与社会现实隔膜的象征,视力差不言而喻地指向其孱弱的思维能力。在这部动画里,袋鼠妈妈的手段就是扼杀其它动物的想像力和独立思考力,鼓吹“看不见、听不着、感受不到的就是不存在”。显然,森林之王袋鼠妈妈的洗脑是成功的,足以使体积是她数倍的大象霍顿也对她心存忌惮,忘记了自身强大的力量;而其它动物如自命不凡的灵长类更是沦为了袋鼠妈妈的打手。

是的,如大家所知,这是苏斯博士讽刺麦卡锡主义的童话故事,揭露了国家权力对个人迫害的卑劣手段,主题是呼吁对不同政治理念的理解和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当然搁到今天也十分适用。我们从小被教育放弃个人意识,融入集体,并且不能发出、也不能听到个体细小的声音。他们阴险地把我们称为花朵,打着使我们免受外部侵害的旗号,把我们装进育儿袋里,不让接触这个也不让看到那个——无论色情网站还是blogspot,无论凤凰卫视还是敌台,都是极其危险的;其实那个袋子是一个黑客帝国里的营养液泡,我们仅是里面的行尸走肉,生存的唯一目的是贡献自身养分让“祖国”更加强盛。更可怕的是,他们信奉的哲学,是一种相当无趣且排外的理论,马胡子本来就是个弱智下贱的抄袭惯犯,跟丫能学出什么好来。另外,请注意那头秃鹫,这是一种喜好啄食腐尸的猛禽。袋鼠妈妈尽管拥有蛊惑众生的力量,但前爪退化无力,不能亲自和反动分子肉搏;她需要军队。袋鼠妈妈利用秃鹫,没有浪费更多的东西,她充分调动秃鹫的虚荣心——类似于给它记个二等功、颁发荣誉勋章、授予某某称号之类。

嗯,废话太多了,还是来点轻松的吧。我想说的是,满足袋鼠这些特点的可不止是某党,网虫也是这副德性。昼伏夜出就不用说了,深夜上网就像春天发情一样令人畅快而自然;直立行走是废话,不过请注意袋鼠总是探起的前爪,多像在键盘上奋笔疾书啊;视力很差是必须的,一个视力良好的网虫是可耻的。唯一需要解释的就是育儿袋了,网虫和这玩意有什么关系呢?请注意,育儿袋的前身是袋鼠腹部皱褶形成的囊。不瞒诸位,长期在电脑前坐着不运动,我的腹部已经有了两处明显的皱褶,将来能不能进化成育儿袋不好说,不过对此我很期望,而且如果能进化成哆啦A梦那样别致的造型,就更棒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