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5日星期一

《1984》读后感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中说,如果有读者买了他的书却不喜欢,又不想把马克白白浪费,那大概只能有两种弥补的办法了:把书放在书架上当做装饰,或者写一篇书评。

上周我废寝忘食看完《1984》,最大的感觉是十块钱花得值,比一个劲脆汉堡还便宜五毛。所以说,以后得少去肯德基,多去书店。现在信息查询这么方便,我就不介绍本书的其它信息了,只谈感受。说俩:集权主义和人性的脆弱。

集权主义我不敢多说,说多了博客就没了。博客没了还好,人没了就不上算了。我的意思是,书里说的这些东西,有的没有出现,有的出现过,有的感受不到了,有的还能感受到。能感受到的,就在我们身边,每天七点的电视里,每个中学生的课本上。当然程度已经轻微多了。假如你觉得一切都很好,没什么需要感受的,那我就恭喜你,祝你能够抵制所有坏书的诱惑,把这个幸福的状态保持下去——这是真心话。从我个人的上学经历来看,或许大家有一些共鸣,不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我们都会长时间学两门课,一门是外语,另一门是政治。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没有外语,但政治还是有,叫思想品德。政治课一般都凌驾于其它课之上,比如考研就被安排在第一场。书里告诉我们,这门课极其重要;但可能是我觉悟比较低,一直没有感觉到其重要性。书里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与此同时,其它国家的人们在忍受剥削和压迫。书里告诉我们,资本家把牛奶倒入阴沟之中,也不给穷人喝。当时我家里不富裕,很少喝牛奶,因此对资本家的这一行径很痛恨,进而痛恨资本主义制度。假如这本书就是写给十五岁以下读者的,我觉得是成功的。可惜,我长大了。真可惜啊,我长大了。后来,新闻报道,我们每隔三四年就会面临奶源过剩,不仅要把牛奶倒掉,连奶牛都要被杀掉。我很久不看中学生的课本了,不知道里面的内容有没有一些改变。无论如何,我长大了,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无论如何,《1984》已经摆在了国营书店里,这是多么可喜的事情。

有些作家描写过一些极端体验,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通篇在描述一个人的饥饿,直到饿出了精神病。这些体验我们很难用切身体会去印证,但看书还是能感到震撼,可能这就是作者手段高超,笔力了得。《1984》中奥威尔令人信服地让我们看到,人性是何等的脆弱。当然,书中如此极端的体验我们几乎不会经历,但我可以举一些类似的东西:你可曾对初恋情人说过我永远爱你这一类的鬼话?我想信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确实爱对方,并且希望快感永远保持。但现在呢,永远在哪?再没有比承诺更操蛋的东西了,廉价而且性质极不稳定,就像化学元素锘一样,不需要高温高压,即使没人动它,也会迅速衰减,在一小时内放射掉一半。书中将更为高尚的承诺剥开给我们看,或许它能够经历一些考验,但迟早瓦解。承诺本来就是用来背叛的,我们之所以指天画地给承诺增加砝码,使其神圣化,也只是在内心深处对其能否履行有所怀疑的表现而已。当我们强行让自己相信一件蠢事的时候,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一遍一遍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件蠢事;而一旦我们这样告诉自己的时候,简直就可以肯定这是一件蠢事。由于这个认识,我本人就是个言而无信的小人;我许过很多承诺,然后毫无心理负担地违背掉。比如,我多次说过我要永远对王夫人好;事实上,周六我们就干了一架,我在她面前恶言相向,并且踹翻了一个板凳。

《1984》是一本牛逼的书,如瓶子所说:“读完《1984》后,却很久都沉浸在那种气氛里,说不清是什么,总之很不好,我说不好的意思是:他写得太好了。”这本书营造了一个气氛,让你觉得好同时也不好:我们跳进书里,觉得很不好;再跳出来,就觉得好。假如你喜欢政治,可以看看;假如你喜欢人性,可以看看。假如你想踏踏实实活着不喜欢想一些没用的事,那就不要看了。

如果本书有遗憾的话,我觉得就是,万一世界真变成那样,希望到底在哪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