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7日星期三

努力,奋斗

楔子

昨天下午,我一边和北新桥知名胡同串子王小童扯闲篇儿,一边观摩前天晚上下载的《绿帽子》,看到廖凡打电话的时候,我问童老是否看过此片,童老沉吟片刻说看过。然后我接着看,并不时和童老交流一下看法。然后郭涛出现,开始翘着二郎腿踮脚,我脑子里面如电光火石一般突然闪过一个印象,心说啊呀~当时赶紧打开王小童的博客证实了一下,果然如此——我正是看了王小童老的博客才得知这部电影的啊!现在居然问人家看过没有,真是荒唐。人上了岁数记忆力减退真是铁的规律,我一直还以为自己能幸免呢。赶紧照会一下童老,童老说:我本来以为你看了我的博客才跟我说这些的,后来一问我看过没有,我自己都懵了……

正文

我以为凭刘奋斗的才气,可以讲个好故事,没想到还是一部烂片。

首先介绍一下本片导演:

刘奋斗1969年生于北京。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涉足电影界,编剧作品有《爱情麻辣烫》、《美丽新世界》、《洗澡》、《开往春天的地铁》等。

刘奋斗作品年表:

2004:《绿帽子》

获奖记录:2004年第3届美国纽约翠贝卡电影节大奖、最佳叙事片摄制者新人奖

2006:《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进行中)

片子是老片子,前几天我首先在王小童博客上看到,后来又听王朔提了一嘴,因此觉得这可能是一部好片,因此就找来看了。说它是一部烂片是指它在宏观上就不着调,不知道导演想干嘛。故事情节单薄倒也罢了,电影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必过分强调故事;但这种辩解不能用于那些本来想讲个故事结果却没有讲好的。除此之外本片还有个致命伤就是定位不清。《绿帽子》开宗明义,一些不容于审查制度的台词和粗口就说明了这是一部小众影片,口味比较取悦于还没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无病呻吟的伪愤青和从农村考上大学进城务工的这两年挣了点车轱辘钱的伪小资;当然,某位号称伪愤青和伪小资的合体不会这么看,因为他不是真正的伪愤青和伪小资,我觉得他只是在讽刺这两个东西。而本片的主题却是讲爱情、讲忠诚,讲中年危机,好像真正把这些元素当回事并整天瞎鸡巴琢磨的只有传说中的中产阶级了,而真正中产阶级会喜欢这种靠粗口、犯罪和前列腺架起来的故事吗?是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内容大于形式?我个人认为,本片无论形式和内容都一无是处,唯一可圈可点的是表演还过得去,当事人视线模糊的手法(我不知道专业叫法是什么)也起到了增强悬念渲染主题的效果,在廖凡负隅顽抗的时候害得我手心出汗,瞳孔放大,屡屡停下来调整呼吸节奏——我一直担心他被埋伏在楼上的狙击手突然击毙,作为一名资深CSer,我不得不说他的站位太不专业了,整个头部都暴露在了射程以内;自从多年前我亲眼目睹了小马哥突如其来被爆头而死,我那脆弱的心儿啊就不能再承受电影里面的秒杀。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感情戏中剧中人物的情绪总算更加贴近了生活,比如廖凡的一句“我操你妈”就很恰到好处,这句话要是不说就不对了。

除了整体上的不着四六,在细节上也有可指摘的地方,对于兄弟之情和爱情这些感情的表达有些肉麻,主要是和粗口不合拍。我不是说肉麻不好,也不是说粗口不好,也不是说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不好,我说的是刘奋斗没有把这两个东西的位置放对。我一直难以区分廖凡一伙子是流氓团伙还是文艺青年团伙。

第二部分扮演刑警队长的喜子出演过《鬼子来了》里面的六旺,以一句“出了村过了河”而名噪天下。他在剧中的表演乏善可陈,完全没有六旺出彩,这当然是剧本垃圾所致,根本没多少发挥的空间。这部分比第一部分还不堪,用“什么是爱情”将两段强行拉郎配可见导演的生硬。年轻人的爱情、中年人的爱情,这他妈是一回事吗?本质上都不同啊,难道比我大十岁的刘奋斗还没飞跃青春期吗?即使加上前列腺、早泄等一些意象,也难掩这一部分内容的空洞,我不知道除了对婚外恋者敲了一记警钟之外本段还有何意义。不如去看《一声叹息》呢。

本片监制是阿城,就是王朔所说的“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的阿城,刘奋斗也煞有介事地在片头打上“刘奋斗的的一部电影”,主演第一个就写的郭涛,而其实他就相当于友情客串,恶搞了一下《疯狂的石头》,扮演了其中导演宁浩的角色,一个内分泌科的大夫。(考虑到疯狂的石头拍摄在后,我们不得不说其实是石头恶搞了帽子,但这如何解释绿帽子把郭涛写成第一主演而炒作呢?明显郭涛是在石头之后才焕发第二春的啊。)这些假模三道的招子让我觉得不爽,另外,一些人将之冠以喜剧和黑色幽默也颇令我反感,明明是悲剧啊。没有这么宣传的。

王朔有一个《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当年看得我泪眼朦胧,感动得一塌糊涂;夏钢导演过,德国导演彼得·泽尔也导过,名叫《Love the Hard Way》。不知道奋斗的这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和王朔没有有关系。等着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