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日星期二

但我必须知道我不是谁

一时留下各奔东西渐行渐远的背影。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周六去王府井书店,专程去找王朔母亲薛来凤老师写的《一家人》。因为出版不久,我还以为新书展台上得有它的一席之地,兴许陈列在畅销书展台上也说不定。可逡巡再三遍寻不着,只好在电脑上查了一下,循号找去,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书。

三年前王老师出书的前夕,又是打官司又是上电视,骂完网站骂媒体,捧曾子墨损杨澜老公,居然还跟韩寒吃了顿饭,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造势造到这种境界,难怪书商李寻欢自信满满,许给王老师数百万的版税。现如今,自己亲妈出书,却连句话儿也没有。——想想看,王老师哪怕不说话,只在《一家人》的腰封上来上几个字,这书就得进TopTen。或许是王老师不愿意面对另一个角度的生活,“奶奶写的自传还放在桌子上,没勇气看(《致女儿书》p70)。”我作为王老师的死忠粉丝,每次在网上得知点儿他老人家的近况或者只言片语,都如同中了彩票一样欣喜万分。现在能够看到薛老师的第一手资料,简直就像基督徒得到一本希伯来语的羊皮纸圣经一样,买回来捧在手里一路上不舍得看。回到家沐浴更衣,躺在被窝里,不厌其烦地调整好最佳卧姿后,方才拜读。

正如薛老师在后记中所说:“我自知文字水平有限,写作也很艰难……”实话实说,本书毫无文采可言,往好了说是部一家人的编年史,往不好了说就是流水帐。全书二十七章,作者从自己的姥爷、爷爷开始讲起,前十章依次是父母、漂泊、童年、中学、大学、工作、辗转等等,都是一些平铺直叙言简意赅的私人回忆,连时代背景都涉及不多。假如你不是作者同时代的人,或是作者的家人,很难从中产生共鸣。这十章我也是浮光掠影。正如很多人看三国,要从三顾茅庐卧龙先生出山读起一样,我特地翻到第十一章p69,王朔老师闪亮登场的一页。此前一年半,王朔老师的哥哥王宇出生。

王老师原名王岩,小学时因和班内女生重名,改名王朔。如果没有这个小小的巧合,现在你将看到四卷本的《王岩文集》。——多么庸俗的名字,哪个女生爱叫,就让她叫去吧。(王老师说过他用拼音输入法打王朔,结果出来“妄说”俩字;如果还叫王岩,那就会打出“妄言”了。异曲同工,差球不多。)

薛老师是一位医生,而且是个传统的、党培养出来的“事业第一”的工作狂。王老师出生后不到两个月,薛老师产假刚一结束,就赶赴湖北防止血吸虫病。此时是1958年,正是这一年,毛主席写了纪念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送瘟神》。王宇和王朔都是由各自的奶妈养大,在那个年代有如此待遇,足见王老师的出身。王老师的父亲王天羽当时为少校,母亲也就是作者是中尉。难怪王老师曾说过,自己第一次被别人称为“痞子”的时候,颇为费解和愤怒——你们他妈的才是痞子呢(《我看王朔》:“痞子这个词把他归入社会下层,这几乎是一个侮辱,如同一个将军被人家当成了衣着花哨的饭店把门的。可怜的王朔,十年以后才反应过来这是一个文化称谓,这之前净跟人家辩论我趁多少钱我们家是部队的,我小时候,管你们才叫痞子呢。”)。而且历经多年耿耿于怀(《我是谁》:“……流落市井,沾染习气,成了痞子——我他妈忘了我是谁了!我以为我是作家呢,我以为我是知识分子呢……”)。关于奶妈的一个插曲是:奶妈育民逐渐没有奶了,怕被辞掉而不敢说,就天天给小王朔喂水;一直把王老师喂的病重差点死掉。

1959年,王老师一家终于搬到北京。然后是三年饥荒,不过王老师还能吃上鸡蛋。(作为一名医生,薛老师格外注意“营养”)我爷爷曾经给我讲过,我爸那几年饿得连红薯干都吃不饱,躺在草垛里不敢动,一动更饿。这就是农民和军人之间的差距。

三周岁后,王老师去了幼儿园;1960年底,薛老师被评为北京市劳模。这就是王老师心理阴影之所在,也是王老师几部作品的源泉。童年时期母爱的缺失和幼儿园里的群居生活,是王老师挥之不去的拧巴,也是后来他和母亲矛盾的根源之一。“你过去不当回事,独往独来,不可能今天想要儿子了,就来一个儿子(《致女儿书》p48)。”在薛老师的描述下,自己“一边是亲情、一边是事业”,像个伟人一样忙得不可开交。但在王老师特有的牛逼作家那样的敏感心灵里,她可算不上一位称职的母亲。这些段落,《一家人》和《致女儿书》可以比较来看。

像每个母亲一样,薛老师认为王朔从小就是个好孩子,沉默寡言,勇敢(阑尾炎手术)、坚强而且聪明。很不可思议的是,王老师在初中时还挑过语文老师的错!结果被老师找家长,批评王朔扰乱课堂秩序(《爸爸》里马车的原型)。这种好孩子的论调和王老师的说法大相径庭,在《致女儿书》里,王老师不无惆怅地说:“我是在保育院变成油子的……我从保育院就开始演自己,演到今天经常要醒一下,告诉自己你不是这样。”

然后是王老师的成长、参军、就业、结婚,着墨不多,点到为止。然后是哥哥王宇和父亲王天羽的相继离世。再加上后来猝死的梁左,王老师失去上线,迫不得已开始直面死亡本身,然后就崩溃了。然后就有了《我的千岁寒》。这一段经历是王老师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到底王家发生了什么事,我就不剧透了。

无论在《致女儿书》还是在《和我们的女儿谈话》中,王老师都反复强调自己和母亲的糟糕关系。《一家人》的最后一章《我与王朔》,薛老师特地拿出篇幅给了读者母子关系的另一个视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有一堆的老照片,小时候的王老师的确非常可爱。还是在《致女儿书》中,王老师说:“你见我小时候拍的照片都皱着眉头,不高兴,还有一张干脆是哭的,那是我对做人的真实看法。”王老师所谓天赋异禀如佛陀般早察人生疾苦的自我论断是不确切的,至少在《一家人》p125,王老师笑得像朵花一样。

还有最最重要的。我知道网上有很多人拼了命地寻找沈旭佳老师的照片,却难觅芳踪。我也苦苦搜索过,未果。在这本书的老照片里,沈老师就有两次出镜!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王朔老师的粉丝,那么单凭这两张照片,即使定价再贵上一倍,也该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收藏。

最后,作为王老师的崇拜者,而不是薛老师的读者,我毫无疑问地给本书五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