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是赵本山给全国人民启的蒙。在我去东北上大学之前,老赵已经藉着春晚名动天下了。大三的时候,刘老根隆重开播,那简直了,万人空巷,逃课也得看,主要是看李宝库李老师。上一篇文章,我给自己留了条后路,说电视剧绝大多数是傻逼的,极少数里就包括刘老根和马大帅(主要是因为有药匣子和彪哥)。经过赵本山的大力扶植、宣传和廉价DV的普及、视频网站的兴起,我们得以欣赏到上不了电视的优秀的小剧场二人转,就像前两年流传郭德纲一样。
也可能是我看的少,早期的二人转实在没啥看头,恶俗不堪。看看上个时代的佼佼者魏三和孙小宝就知道了,笑料一点都不逗,就知道化个不伦不类的破妆口歪眼斜装二傻子,这种东西就像故事会一样,只有在农民工那里才有市场,城里的年轻人很少喜欢。
而这个时代已经大不同啊大不同。我看周云鹏、田娃和沈春阳的段子,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二人转了,简直就是原生态的相声。他们使用语言错位、装傻充愣、扮猪吃虎等各种技巧,抖出密集的包袱,仅靠说就能逗得观众乐不可支。田娃学阿杜、刘德华、阿宝等,沈春阳也学,他们还有一些类似的手法,这说明二人转跟传统相声一样,口口相传形成系统,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包袱。当然还有一些笑料来自网络,也就是说,很多东西看似很随意的临场发挥,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在台下创作好,反复琢磨过的。到了台上,磕磕巴巴、辞不达意都是装的,为的是喜剧效果。相声讲究说学逗唱,现在的二人转也是靠这老四样抓人。说,这一项二人转玩得确实牛逼,云天雾罩东拉西扯说一大堆,几乎句句出彩;有一些是逐渐展开的包袱,还有一些纯属句子本身搞笑,再有就是演员的神态、语调和口齿带来的笑点。相声里的说,讲究口齿伶俐吐字清晰;二人转正好相反,讲究磕巴、神叨、不知所云、顾左右而言他。学,在二人转里叫模仿。相声一般模仿个歌曲、戏曲什么的,叫柳活;而二人转的模仿种类更为宽广和专业,歌曲自然是少不了,除此之外还有杂耍、口技等等。逗,就说逗哏逗捧哏吧,其实相声里不是这么解释逗的,为了比较咱们暂且这么说。相声是俩男的互相开涮,主要是逗涮捧;二人转则是一男一女,多半是男的逗女的,占点便宜同时挨几个耳光。以前我说过了,大伙就爱看这口,除了已经没有性能力的老党员和老干部。唱,相声是太平歌词,二人转当然是二人转。太平歌词不是相声的主打,而二人转却是二人转的主打,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听这个得劲。《包公赔情》唱的多好啊,紧锣密鼓的时候跟跳大神一样,搁相声里这叫贯口。王夫人喜欢听豫剧,土包子一个,低档次。
其实啊,老二人转本来就有讲:说学逗唱浪。比相声还多着一门。只是电视上演的二人转全都是阉割版,给我们造成二人转就是俩人转手绢摆pose一唱一和的虚假印象。原生态的相声和原生态的二人转除了方言不同外,应该没什么本质差别,目的都是博老百姓一笑,以此挣个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钱。只不过相声早死了几十年而已,当年相声不也很浪吗。
我不知道年轻时候的侯宝林和马三立在天桥卖艺的时候,都是怎么说的。但可以知道的是,一旦围观的爷们不乐,人家立马走人看拉洋片的去了,一分钱都给。前几年据说发掘出了一批侯老的荤段子,非常具有史料价值,可侯家后人捂着不承认。郭德纲老在北京二台转悠,有点被招安的感觉了,再说了他的段子我实在是听得太多了,实在腻了。现在二人转的这些包袱我还觉得挺新鲜,荤素搭配,尤其是不着调的感觉,这个太符合我的个性了。
新时代要求二人转讲究说唱扮舞绝,把浪去掉了,也不让穷逗了;把耍手巾说成绝,绝活,绝你妈了个逼毛啊,二人转又不是杂技。众所周知,四十年来,他们一贯擅于拆毁城墙和四合院,在其它方面也是如此,只要是喜闻乐见的,一概瓦解掉使之变成僵尸。二人转可千万别步相声的后尘啊。
正所谓:神教文成武德,泽被苍生;圣教主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最后,按照规矩,放一段我最喜欢的神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